- · 《中国卫生产业》栏目设[06/29]
- · 《中国卫生产业》投稿方[06/29]
- · 《中国卫生产业》征稿要[06/29]
- · 《中国卫生产业》刊物宗[06/29]
访青花技艺的传承人孙岦新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我调到了景德镇陶瓷馆(现在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前身)工作,除了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外,也要承担青花仿制工作。因为是在博物馆工作,见到
我调到了景德镇陶瓷馆(现在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前身)工作,除了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外,也要承担青花仿制工作。因为是在博物馆工作,见到很多珍品。我曾经管辖过博物馆橱窗里的瓷器,每一件珍品我都上过手,这种得天独厚的机会,让我可以日夜浸淫其间,体察古瓷的精妙笔法、揣摩古瓷的匠心之美。
在流连博物馆橱窗的岁月里,我得到了很多启发,但是要落实这些,却没有那么容易。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仿画镇馆之宝——元代青花牡丹莲芝梅瓶。不过是照样子画嘛,我画的时候很自信,画的时候请我的姑姑孙嫦娥来看,这方面她是专家级的,画过无数的高仿瓷。姑姑一眼看过之后就说:你的叶子筋画错了,原作应该是用刀刻画花卉叶子的筋脉。我认真地看原物,发现果然如此。我被姑姑高超的眼力所折服,也体会到前人匠心独运,学到很多细节表现手段。从此我每画仿古时会更加细心琢磨原作。仿古貌似只是照葫芦画瓢,但是其中的奥妙其实无穷无尽,所谓传统的宝藏,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吧。在姑姑身边的这段时间,我的心很静,老老实实地、一点一点去学习。后来耿宝昌先生看到我画的仿古瓷也说仿得好。
我有的时候也会去帮别人画仿古瓷,可能是我学习了绘画的原因,更讲究笔调,这和元代青花特别接近。所以我仿画的元代青花很受欢迎。有一次一个私人老板想在春节的时候赶制一批货,亲自登门请我画仿元青花,我说都春节啦,不画。谁知等我串门到晚上从亲戚家回来,人家兄弟两个人还守在我家门口。第二天是正月初四,我还是去帮他们画了。这种受欢迎的程度,我回头去思考的时候,总觉得都是不知不觉达成的,其实都要归功于每一个教过我、严格要求过我的老师。没有那些笨功夫、死抠不放的坚持,没有现在的我,更不会有未来的我。
席:您在22岁到北京画院研修班学习山水,这个期间您的经历和见闻对您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?
孙:1991年,我被借调到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设计小组,我们曾经出差到人民大会堂和外交部汇报工作,那时我想到要到北京学习提升自己。经人介绍拜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绶祥先生,他推荐我到北京画院刘占江先生门下学习山水。刘占江老师推荐我临学清初画家髡残的画。在北京的日子里,我听过许多名家讲课。我的节假日一般都是去中国美术馆或者中国国家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院去玩,其实就是观摩学习。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器名品如此大量地展示在我面前,真是有进了宝山的感觉,那时候感觉自己的眼睛很贪婪。傅周海老师曾经教我说 “读画很重要”,我就各种读,读不读得通都要读,先吃下去再说,消化可以当时消化,也可以过后慢慢消化,反正进了宝山不能空手归来。
席:您觉得青花仿古和中国画有什么内在关联?
孙:中国画应该是从岩画和彩陶的用笔延续发展来的。绢与纸张的发明,孕育了中国画的雏形,书画交织,人文思想的寄托,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范式。元代给了景德镇一个划时代的契机:宋朝,景德镇的瓷器是影青瓷的一统天下,单一的色彩装饰、刻划图案,没有绘画的可能和空间;元代青花料和毛笔改变了这一切,青花瓷需要有专业素养的画师来画,画了以后又形成范式供民间艺人参照画。而随着民间对青花瓷的需求量增大,民间青花瓷的绘画便逐渐开始自发地有了简化,到了明代,这个审美的简约化,让青花瓷图案显得更加清朗。明代,绘画和陶瓷装饰还在继续互相渗透,你像当时的大写意画家徐渭的水墨花卉,在青花瓷上也有类似的用笔,比如那些我们今天看到的洒脱的折枝图案,都是这种影响的例证。
席:您曾临摩髡残的画,您对他的绘画有什么心得体会?
孙:我喜欢髡残用笔朴拙苍茫,枯笔中纳山峦之莽气,用笔焦墨中见率真。临写的时候用秃笔皴擦,枯湿相间,苍茫中见华滋,这种意境是我非常喜欢的。观髡残的画,觉得他对大自然有独到的领会和观察。但是髡残的画法在青花瓷中直接表现是有难度的,因为在高温下会软化线条的枯笔劲道,必须得融合其他的绘画技法才能有好的效果。所以说画青花瓷的学中国画,还要转身回来把它变成青花瓷的笔法,并不是画好了中国画就万事大吉了。不过这是说的笔法,更多的,我从髡残那里得到的,是难以言传的一些东西,比如对于意境的锻炼、表现。这是需要终生去努力追逐的东西,也是艺术最大的魅力,值得我为之一生付出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卫生产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wscyzz.cn/qikandaodu/2020/1106/820.html
上一篇:安全隐患排查的“六顶思考帽”及应用
下一篇:长久有效的食品卫生管理举措